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严歌苓作品之《小姨多鹤》读书笔记

时间:2024-07-09 20:28:45
严歌苓作品之《小姨多鹤》读书笔记[本文共7929字]

第一篇:书评:严歌苓《小姨多鹤》

读严歌苓《小姨多鹤》

看这本书是因好奇内容简介而起的头,正真连续的读完是在第三次拿起它的时候。本来,我以为生长在这个时代的我,对发生在抗战结束时期东北农村普通人家的生活故事不会感兴趣,可是,一个诱惑又时时存在着——一个生命曲折跌宕的日本女人,是如何演绎她在中国那段混乱不堪的时代的生存奇迹的?我想,也许不读完它,那将是一个巨大的遗憾。

所幸,一贯喜好半途而废的我还是终于将它读完了,也牢牢的记住了它的开篇“狼烟不止一处……”

严歌苓的故事里从来就没有大喜大悲,不管是文工团演员田苏菲(《一个女人的史诗》),还是寡妇王葡萄(《第九个寡妇》),至始至终,你都不会为了主人公的命运欢声大笑,也不会为他们黯然落泪,但那感动却是时时存在的,它用每一个细小的字眼打动你,告诉你什么是生活。严歌苓的文章写得好,但一点也不华丽,因为她写进了人的心坎里,心尖上,写进了那个你熟透了却怎么看不透的生活里去。

小姨多鹤里有两个女人,一个是一生泼辣要强的朱小环,一个是看似逆来顺受却骨子里不屈不挠的日本遗孤竹内多鹤。两个女人和一个男人,被命运拉扯在一起的悲喜哀乐,酸甜苦辣的三十年。读完《小姨多鹤》,我实实在在的安静了好一会,在刮噪不安的生活里安详地让一颗心没有了任何的波澜,真的,那一刻你想到的唯一词汇就是感激,感激当下的生活有多么的美好。

每一次读完严歌苓的作品,都能让你更爱生活一点,尽管主人公们从没有所谓终于苦尽甘来的梦想中的结果,但结局总是令你满意的,因为那一个个都不再

是书中的人,那是每一个就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和我们一样需要吃饭、需要呼吸、需要幸福、需要爱的人。因为它的真实,所以让你毫无保留地相信,原来这个世界上,还有这样一群人在这样的活着,还可以这样的活着。

是不是看了这样的书,人就安于现状的止步原地然后只能心存感激了?绝不是。这种感动绝不是源于和那代人比较之后产生的优越感,也不是因为比较了才容易对生活满足,对生活满足是没错的,但那不是我们最终要得到的,它真正让我们学到的最为宝贵的东西,是在逆境中学会满足。

逆境。再怎样好的时代,总有它自己的沟沟坎坎,每一代人总有每一代人的挫折,有多人真的是满心愉悦地去接受每一天的生活呢?吃着饱饱饭,穿着花样层出的衣服的我们,却还总在忧心忡忡,为什么?因为我们再也不用愁吃不饱饭,所以我门空闲下了大把的时间去思考生活到底无聊不无聊这个问题,这样一下,生活就当真不怎么美好了,于是每个人的生活就被简简单单的两个字“还行”给打发了。

了解那样一个真实存在过的历史的事,绝对是人一生当中的一段必修课,这不是拉着人们向后看,而是在那样的逆境中学会生活。每个人都在生活,可并不是每个人都会生活。

生命中需要感动,在每一个人为了理想执着奋斗的路程中,我们总是向着那个方向奔啊奔,以为什么都会是有代价的,于是相信,这些不快乐的因素,或许正是实现那个理想的代价。可是,我们错了。原来那些看似不快乐的因素只要拐个弯,就变了,就像一个矗立在路灯下的影子,明暗交错的,或长或短,横七竖八,一条条,每一个角度看都是不同的样子。理想的路程中最重要的不是为了理想而奋斗不停,最重要的是要先学会生活,学会从不管怎样的生活中都能找到乐

趣。

(本篇最末附上《小姨多鹤》的内容简介及部分名家点评)

内容简介:(该简介摘自《小姨多鹤》)

著名女作家严歌苓最新长篇力作。二战进入尾声,日本战败投降,大批当年被移民来中国东北企图对中国实施长期殖民统治的普通日本国民被抛弃。十六岁的少女多鹤即为其一,在死难多艰的逃亡中,她依靠机智和对生的本能的渴望逃过了死亡,被装进麻袋论斤卖给了东北某小火车站站长的二儿子张俭作为传宗接代的“工具”。张俭的哥哥据传因为抗日而被日本人杀害,张俭的老婆朱小环因日本鬼子的惊吓导致流产,从此不能生育。国仇家恨的大背景下,日本少女多鹤的介入,使得整个家庭的关系变得暧昧和怪异。

新中国成立后,日本女人多鹤的身份不仅在张家成为重大的情感和伦理问题,在整个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民间生活中也成了巨大的政治问题。因为多鹤是张俭欲拒还休、欲罢不能的另一个女人,是生活在朱小环身边的情敌,也是张家三个孩子的生身之母,她的身份和地位成了纠缠张家几十年的头疼事。同时,如何掩盖多鹤的日本人身份也成了张家挥之不去的梦魇。张俭的解决之道是,让多鹤成为朱小环的“妹妹”,孩子们的“小姨”;然后再通过不断的搬迁来遮掩多鹤的日本身份以及畸形的家庭关系。这个奇特的家庭组合在动荡的政治环境和困窘的经济生活中飘摇度日。几十年下来,日本人多鹤默默而固执地以“整洁、较真”等品质影响着这个家庭,而朱小环等张家人则以 “随遇而安”、“凑合活着”等生活理念改变着多鹤。残酷无奈而又充满吸引力的生活因着他们善良的本性使他们活成

了不能分开的一家人。

本书从四十年代写起,终于八十年代,严歌苓以女性作家特有的细腻和体贴,以对中国当代史的深入、精到的把握,以一个跨国作家的宽阔视野,以及对人物命运深入、合理的推演,将一个身份暧昧难名、生命曲折跌宕的日本女人的在华故事形象生动地展现给了我们,显现了人性与生活的复杂与魅力。

这是大历史中小人物的生命歌哭,也是异国情感中爱与美的礼赞。

名家点评:

离奇而又平实,冷酷却是温暖,丑恶酝酿善良,憎恨变成爱恋,是事出有因还是无辜灾难?不共戴天本来就难分难解。生离死别,呼天抢地,却是娓娓道来。疯狂的历史。强暴了自自然然与普普通通。我们与你们是怎么样被劫持、被污辱与被蹂躏的?什么时候才能够醒转过来?是小说还是生活?竞如此横蛮荒谬!本来可以不这样的嘛。这怎么可能?怎么不可能?唉,严歌苓的新作《小姨多鹤》!

——王蒙

《小姨多鹤》很好看,但是读这部小说却不仅是一次消遣。我们不得不把自己放进去,把我们的记忆和情感放进去,把我们恨的能力和爱的能力放进去,我们不可能无动于衷。这样的一部小说,它会感动人、触动人,会让我们想——不是置身事外,而是设身处地地想,想的时候或许是矛盾的、困难的,但正是在这矛

盾和困难之中,我们免于僵硬和干涸,我们发展出更为充沛的道德想象力。

——李敬泽

中国式伦理文化中的“恕”与“亲”,被创作惯性遮蔽了近百年,却被这部作品艺术地激活,并赋予恤暖与柔情的光晕。《小姨多鹤》浑然地带有我们久违了的经典文品:读来多趣、精微、活泼,不失紧凑;思之开阔、雍容、庄重,甚至高深。如此意蕴丰盛迷人、襟怀爽朗阔气的长篇小说,是我们今天对汉语文学持有坚定信心的理由。

——施站军

我是一口气读完《小姨多鹤》的。我不得不说这个作品是严歌苓的又一部巅峰之作。作者对人性的深悟使她的作品总是具有极大的魔力,沉重 ……此处隐藏2822个字……移民的传统形象注入了野性色彩。这也表现了严歌苓小说创作的另一重要方面——对华人男子形象的男性化。

这些种种,都表现了华人作家对自我和他人的探索。

因而以严歌苓为代表的华人小说不仅仅是属于华人的小说——它的文学准则是以具有包容力的人性的高度来探索自我,探索他者。

第四篇:严歌苓写作风格浅谈

严歌苓写作风格浅谈

1、 风格体现在题材的选择和处理

严歌苓小说的题材内容广泛,且呈现出演

变的轨迹,人性思考和女性体验则始终贯穿始

终。作家出国前的作品以部队生活、知青故事

为题材; 留美初期的创作侧重于移民题材的书

写,定居美国后创作的作品往往是反思故国和

自身的成长; 旅居非洲后则转为纯粹的“中国书

写”。

出国前:军旅和知青故事《一个女兵的悄悄话》

移民题材:《少女小渔》《扶桑》

回归体裁:《第九个寡妇》《一个女人的史诗》

2、 风格体现在艺术形象的塑造和艺术意境的建构

严歌苓笔下的女性人物有一个共性,就是她们都有一点点迟钝,有一点点缺心眼,是边缘的,弱势的。可就是边缘弱势的女性却如一滴水一样折射出丰富复杂的现实和人性。她的作品中也活跃着一批中国内地的女性,她们生活在不同的时空领域,身份、性格迥异。按地域、时代来看,有跨度百年的新老移民,如扶桑、小渔、海云,在大洋彼岸演绎着自己的挣扎沉浮;有20世纪30年代河南农村的寡妇葡萄,有用一生守护爱情的女话剧演员田苏菲,她们无视身边的一场又一场接连不断的政治运动,始终如一地坚守着心中的“圣地”;

在她的人格构建中打印着苦难意识和悲情意蕴,使她的作品透露出女性作家少有的广度和深度,既客观、冷静,又有调侃似的幽默,从女性形象入手探究人性,关怀人生

3、 风格体现在主题、意蕴的侧重

作家出国前创作的小说,以强烈的女性意识对社会政治历史进行怀疑和批判,以此确立女性自我的存在; 作家留美初期创作的作品在东西方文化冲突中展现双重边缘处境下“弱者不弱”的女性形象,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作家身份迷失的焦虑; 回望大陆题材中的女性人物则处于民族历史语境中,体现出强烈的抗争意识, 这是作家逐渐摆脱种族、文化的焦虑,以本土女性形象的抗争确定自我精神的向度; 中国书写题材中的女性人物则完全立足于本土民间,作家摆脱了以前作品中关于社会政治权力、文化种族身份、知识话语权力的纠缠,体现出自我族性的确认和女性意识的坚守。

4、 体现在创作原则和艺术手法的选用

《扶桑》叙述了19世纪60年代一个可亲不可赞的中国妓女扶桑在美国与白人少年克里斯的恋情。成语说:大智若愚,而扶桑之性格,可谓大愚为智。性格即命运,扶桑呆钝的性格使她在大起大落的命运波折中挣扎过来。从被卖为妓,到被人轮奸,到与自己的丈夫失之交臂这一切仿佛都无法在扶桑的内心烙上烙印。她从从容容地听从本能的体认,以三寸金莲走过一个又一个灾难。作品以“我”的写作和扶桑的命运为两条线索,两条线时而并行,时而交叉而展开,将历史拉到现实之中,使扶桑的性格在作者的着力刻画之下,有了非同一般的现代意义。

严歌苓小说的“双层时空叙事”融东方的叙事理念和西方的叙事技巧于一体,多层面展现了作家关于移民创伤、种族隔膜、文化冲突、女性生存的思考,具有深层的结构寓意。《扶桑》《金陵十三钗》

严歌苓作品中的叙述人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叙述人,她将主观立场渗入其中,充分表现出从“我”出发的自觉,而出现于叙事作品中的叙述人议论,则是叙述人主观意识的明确表达。

“你想我为什么单单挑出你写。你并不知道你被洋人史学家们记载下来,记载入一百六十部无人问津的圣弗朗西斯科华人的史书中,是作为最美丽的一个中国妓女被记载的。” ――《扶桑》这样的议论使严歌苓的小说成为一种真实的虚构小说。当叙述人站出来谈论小说的写作过程,写作方法时,读者想在作品中寻求真实的幻觉便被打破,从而意识到他们所面对的是语言真实。 使叙事呈现出“支离破碎”,错综复杂的面貌

严歌苓对作品场面的选择、布景及氛围的设置,对作品结构的架构是很老道的。《扶桑》是形式与内容的严谨整合,叙述方式很具有自己的技术性,一些细节的操作使文本富显戏剧性。而在《扶桑》中,一味地摆布镜头,玩弄技巧,推销西洋人热衷的中华民族的“古董

5、 文学体裁的驾驭

6、 语言的运用

第五篇:采访计划 严歌苓

采访计划

著名旅美作家严歌苓《金陵十三钗》的创作情况

一、 采访对象

著名旅美作家严歌苓女士

二、 采访角度

1、创作的初衷和灵感

2、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创作感想

三、采访活动安排

1、采访地点

一家环境较为幽雅安静的高档咖啡厅

2、采访时间

提前预约后定为2014年10月27日下午3时至5时

3、采访方式

面对面访谈

4、 采访次数

1次

四、采访过程安排

1、开头

尊敬的严歌苓女士,您好。我是xx杂志社的记者,很荣幸您能在百忙中抽空接受我的采访。我很喜欢您的小说,是您的忠实粉丝。我们都知道张艺谋导演今年的新作《金陵十三钗》就是根据您的原著小说改编的,你能谈一下创作这部小说的初衷吗?

2、过渡

所有提出的问题必须围绕《金陵十三钗》一个主题进行,问题之间环环相扣。采访的过渡点着眼于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和情况。

3、结尾

非常感谢你能在百忙中接受我们杂志社的采访,我们也进一步了解了这部小说许多背后的故事。对广大读者来说,这是您又一次创造的新高峰。我们期待着您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也衷心地祝福您身体健康,创作顺利!

五、设计问题

1、您创作这部小说的初衷是什么?

2、在材料搜集整理过程中给您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3、您在创作这部小说的过程中心情是怎样的?

4、这部小说有历史原型吗还是您根据资料虚构了这么一个故事?

5、我们看到您的很多作品都是和军人有关,这是不是和您曾经入伍有关?

6、《金陵十三钗》是以一个女子的口吻叙述的故事,这在您的很多作品中也有体现,您这么安排有什么用意吗?

7、您通过这部小说主要是想表达什么?

8、您在创作过程中遇到过什么样的难题?

9、您是通过什么方法解决这些问题的?

10、创作这部小说给您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11、您小说中涉及到的人伦和人性的探讨是不是您一直坚持的创作理念?

12、您以后还会再涉猎这方面题材的创作吗?

《严歌苓作品之《小姨多鹤》读书笔记[本文共7929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