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范文

初三《酸的化学性质》说课稿

时间:2024-02-22 18:19:39
初三《酸的化学性质》说课稿[本文共6843字]

初三《酸的化学性质》说课稿范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三《酸的化学性质》说课稿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为我校初三年级的学生,我校为省级示范性中学;三个班学生总体情况较好,思维活跃,班级纪律好,操作能力、协作能力较强,且集体荣誉感强,他们充满热情和激情,对自己喜欢的事、积极性高。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具有以下一些知识:

1、盐酸与石灰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2、活泼金属与酸的反应;

3、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石蕊试液变红色。

4、酸碱指示剂

5、盐酸、硫酸的物理性质

这些都是与酸有关的内容,因此对酸有了一定的认识,只是对酸的化学性质本质还不是很清楚,可以说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形成疑问:为什么酸的性质具有相似性?而本节课要就是由现象→本质,归纳出酸的性质。

二、教材分析

(一)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九年级下册

(二)教材所处地位:

本节课内容处于第十单元《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学习了酸碱指示剂、盐酸、硫酸的物理性质和浓硫酸的腐蚀性等内容,本堂课主要是学习稀盐酸、稀硫酸的化学性质,从而总结出酸的化学性质。在酸的化学性质中,

酸与指示剂作用——应用性知识

酸与活泼金属反应——复习性知识

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新知识

而酸与碱反应(中和反应)放在本单元课题2学习,与盐的反应放在第十一单元,但是已经弱化。

《酸的化学性质》是在学生对一类物质化学性质的概括,而且是学生第一次概括一类物质的化学性质,它对学生今后学习“碱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对于培养学生从诸事物的个性中概括出共性并达到认识事物的能力,使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综合以上分析,《酸的化学性质》在教材中所处地位是非常特殊和重要的。

(三)《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1、知道常见酸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2、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四)重点、难点的确定

(1)重点的确定

根据《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酸的化学性质即酸与指示剂作用、酸与活泼金属反应、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是本堂课的学习重点。

(2)难点的确定

用微观粒子解释酸的化学性质的本质原因。

(五)课型:新授课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以及在教材中的特殊地位,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六)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酸的涵义。

2、了解酸的化学性质(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3、使学生逐步懂得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事物规律的过程(即从现象到本质)。

4、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协作能力。

5、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比较、归纳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情感与态度:

1、实事求是的科学的科学态度。

2、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3、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三、教法学法设计

为了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对教法和学法作如下设计:

1、贯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注重过程”的原则,在教学中采用问题和探究实验为教学情境,配以讲授、讨论、归纳、对比等方法的综合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提问、思考、议论(讨论)、讲解、练习、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动口、动脑,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释疑,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解释一些简单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是特殊的认识过程,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才能如期完成教学目标。因此,教学过程是学生认知过程和情意活动的有机结合。结合本课的实际,对教学过程作如下的设计:

(一)教学模式

分组探究实验→回忆已学知识→归纳酸的化学性质→练习、家庭实验→酸的化学性质的本质→分析变化的本质

(二)流程设计:

教学流程

教法学法

教学说明

环节1

探究活动1:鉴别稀盐酸和NaCl溶液

探究活动2:稀醋酸、稀硝酸、硫酸钠与指示剂作用对比实验评价实验方案分组探究实验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掌握对比的学习方法;掌握酸使指示剂变色的情况及本质原因。

环节2

1、游戏

2、分析本质

3、实际应用金属拟人化学生表演学生判断、总结、分析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展示学生的才艺、张扬个性;掌握对比的学习方法;掌握酸与活泼金属反应的性质。

环节3

探究活动1:教师演示(生锈铁钉和稀盐酸反应)

探究活动2:锈铁钉放在NaCl溶液、Na2SO4溶液、水中做对比实验。

探究活动3: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学生分析(用化学用语)对比实验(证明除锈的反应本质)分析原因深化知识,迁移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展示学生的才艺;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掌握对比的学习方法;掌握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的化学性质。

环节4

知识类:酸的三条化学性质,酸的化学性质是由它的H+体现出来的。

①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遇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

②酸与金属活动顺序表中H以前的'金属反应,越靠前的金属与酸反应越剧烈。

③酸能与一些金属氧化物反应。我们可以利用这一性质除锈。

方法类:类比迁移方法──盐酸、硫酸使石蕊溶液变红,则硝酸、醋酸、苹果汁、桔子汁都能使石蕊溶液变红;酸能除铁锈,也能除掉铜表面的氧化铜等。归纳推理方法实验对比鉴定方法──应用酸的化学性质鉴别稀盐酸和NaCl溶液等。

情感态度:在学习中只有科学的态度,才能保证形成科学的方法。学生总结教师完善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表达能力;深化 ……此处隐藏1915个字……,要求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板书:化学方程式)。学生对反应的微观过程有了理性的认识之后,提出问题(展示)。这样教材处理目的在于,提高学生与他人交流讨论的能力;通过实验探究,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突出重点;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

学生讨论后汇报,得出结论(展示):

1、金属活动性:Mg > Zn > Fe > Cu

2、金属活动性较强的金属才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

然后我追问:大家想想,如果在实验室制取氢气,你认为选用哪种金属

最合适?提出这个问题,主要是能够刺激学生思维,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原有的实验室制备气体的知识基础上,进行分析总结,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加强学生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运用,促进学生知识到能力的转化。

【活动与探究二】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板书)

在教学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时,我主要采用学生分组探究,通过教师的启发,学生书写有关化学方程式(板书)。通过实验探究的实验(1)Al浸入CuSO4溶液中置换出Cu,可知Al的活动性比Cu强,那么结合实验探究中的(2)Cu浸入AgNO3溶液中、(3)Cu浸入Al2(SO4)3溶液中能否比较出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这样给学生一定线索,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和分析归纳、综合总结的能力。

学生讨论后汇报,得出结论(展示):

1、金属活动性:Al > Cu > Ag

2、活动性强的金属能把活动性弱的金属从它们的化合物溶液中反应出来。

通过以上探究过程的结果,以及科学家通过实验得出的真实结论,进而给出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用途(展示)。

(4)置换反应

在进行置换反应的教学时,我请学生认真观察,金属与酸、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方程式,找出以上方程式的共同点,从而得出置换反应的定义(展示)(板书),再让学生说说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属于什么反应类型(板书),让学生回顾学过的反应类型。这样的设计直观、生动的再现金属活动性,突出规律性,便于学生总结置换的定义和比较学过的反应类型。

(三)交流讨论、归纳小结 本课题的教学内容完成之后,我让学生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展示)?这样能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通过反思,有助于师生双方的自我反馈、自我调整、自我完善,使学生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使教师不断深入地钻研、体会教学理论,从而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能力。

(四)练习反馈

教学最后,我设计了如下三道练习题(展示)。这样的反馈练习,能够突出重难点,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

四、板书设计

这是我的标书设计,这样的板书简洁明了,让学生一目了然,突出本课题的重点,让学生轻松掌握重点知识。

五、自我总结:

下面我想对我的教学设计作一个自我总结。在这节课题的教学设计中,我能够很好地完成复习与归纳、活动与探究、体验生活与化学、知识规律与应用四大板块的教学设计,抓住了金属的三点化学性质和金属活动性强弱两条主线,学生能够从中获得知识并加以应用。教师能够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能够畅所欲言,交流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这样的教学设计,让我深深体会到了“教材安排与设计的巧妙性,问题情境创设的重要性和知识规律应用的发展性”为新课程中教与学带来远大的发展空间。我将不断努力,创设自己的教学特色。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金属的化学性质》。

在得知我的说课内容是《金属的化学性质》之后,我便开始深入研究教材和教师用书,在网上收集相关资料。我了解到,学生在初中时已经掌握金属的一些性质。初中化学中介绍金属的性质以物理性质为主,同时介绍了金属活动性顺序,使学生初步了解金属与酸或盐溶液反应的规律。本节“金属的化学性质”是在初中介绍的金属和金属材料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加深和提高;本册书是学生学习高中化学的第三章,第一章是化学的实验方法,第二章是离子反应和从微观理解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第三章是在学生初步感受金属性质、了解必要的实验方法和掌握氧化还原反应之后再进一步的学习。本节课又是后面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开端。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对以后把握元素化合物知识和其他金属元素的学习具有指导性作用。所以这一章在化学的知识系统中具有承接旧知识系统,引导新知识系统的重要作用。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研究掌握钠与水的反应现象和钠与水的反应原理,会书写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通过研究我了解到,本节课学生的难点是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在我设计教学过程时,我将实验放在学生眼前,带给学生真真切切的反应现象,让学生亲身观察、感受化学反应的过程。我相信,这样的方式可以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在课前我必须将我要用到的实验仪器和实验试剂准备充分。

本节课一开始,我会给学生一些金属与水的图片,比如金戒指掉在了杯子里,妈妈洗碗时银镯子接触到水等等与水不反应的金属图片。引导学生总结出金属与水不发生反应的生活经验,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提出质疑。金属与水会发生反应与实际生活经验不相符,所以学生更有求知的欲望,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充分调动起来。

本节课的学习是在学生了解了金属活动性顺序和氧化还原反应之后,所以这节课我将从这两方面导入。通过金属活动性顺序,引出钠与水发生反应的可能性,然后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让学生深刻的感受到钠与水的反应过程,分析总结出钠与水反应的5个现象:A、看到钠飘在水面上B、钠在水面上游动C、熔化成银白色的小球D、发出了嘶嘶的声音E、溶液变为红色。从而总结出5个特性:1密度比水小;2有气体产生;3反应放热且钠的熔点低;4反应比较剧烈;5反应中有碱性物质生成。分析这五个特性的同时一定要将其逐个板书出来,板书的内容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通过现象看到本质。在化学现象分析清楚之后,要引导学生进行微观化学反应的研究,也就是化学方程式的分析。我以“现象中的气体是什么?”为切入口,从上一环节过渡到化学方程式的研究。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先引导学生分析出钠作为还原剂,水作为氧化剂,然后放手叫学生自己尝试写出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我研究新课标时知道,现在的教育不在于老师教,而在于学生的学,所以这个环节我准备教学生自己去尝试,自己去讨论研究。我负责引导得出最后的化学方程式。

在本环节的最后,我设计了两个问题来让学生进行思考,目的是巩固氢气的验证方法和钠与水反应化学方程式的更深入认识,掌握离子反方程式。第四部分设计一个钠燃烧不能用水扑灭的实际问题来总结钠的性质。通过教材研究,为了使学生有及时的巩固。我将课后练习的第1小题作为巩固练习题。这道题可以通过练习书写钠与氧气反应和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巩固理解钠的一般性质。

《初三《酸的化学性质》说课稿[本文共6843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