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捏脸蛋”为你整理了这篇城管局“十三五”时期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一、“十三五”期间工作落实情况
(一)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实现质的突破。我市生活垃圾终端处置设施日益齐全,功能不断完善,共建成2座生活垃圾焚烧厂、1座生活垃圾填埋厂、1座厨余垃圾处理厂、1座有害垃圾处理厂,在建的还有1座生活垃圾焚烧厂、1座厨余垃圾处理厂,全市市县日平均处理生活垃圾2600吨,处理餐厨垃圾178吨。
(二)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生活垃圾收运系统规模化。坚持城乡统筹全面发展,通过户集、村收、县(镇)运、市处理模式,构建长效机制,落实主体责任,强化日常管理,广泛动员群众,形成了布局合理、设施配套、运行完好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51个涉农镇街、877个行政村均得到有效治理,治理覆盖率100%,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三)大力发展低碳循环经济,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等资源化利用稳步推进,建成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工程。推行新型环保建筑垃圾运输车制度,实现全市建筑垃圾运输车全部环保化,实行渣土运输法人化,对渣土运输企业实行登记备案制度,目前全市共有建筑垃圾运输企业26家。选择约100-200亩场地,作为建筑垃圾资源化再利用厂建设使用,目前已完成设计方案,并与部分建筑垃圾资源化再利用企业进行了初步对接,待市政府研究后稳步推进。我市2018年被列为省级试点城市,目前全市已有1587家党政机关、公共机构、736个各级各类学校、478个居民小区开展垃圾分类,全社会支持和参与垃圾分类意识基本形成。2018年我市顺利通过国家餐厨废弃物试点城市验收工作,以市政府令出台《芜湖市市区餐厨废弃物管理办法》,现已基本建立餐厨废弃物收集、运输、处置一体的管理体系,目前我市收运覆盖全市县区3452家餐饮单位,日平均收运178吨/日,实现项目稳定运行。
(四)大力推进城镇公厕整治提升行动,补齐影响生活品质短板。2017年我市启动城镇公厕整治提升行动,通过建设一批、改造一批、开放一批,共新建公厕263座、改造公厕238公厕,开放厕所277座,达到城市建成区5座/平方公里建设标准和主城区 “10分钟如厕圈”工作要求。
(五)打造夜景亮化提升工程,打造城市新名片。“十三五”期间,围绕长江沿线、镜湖周边、青弋江沿线、扁担河周边区域等城市重要区域,完成了“十里江湾”夜景亮化工程、镜湖区城市亮化一体化工程、青弋江南侧楼宇亮化工程、扁担河沿线夜景亮化工程,体现芜湖城市特色,提高城市品位,增加城市魅力,充分展现了芜湖的活力。
(六)加快综合地下管廊和“海绵城市”建设,提升城市排涝能力。完成城市排水防涝三年行动,完成海绵城市建设标准以上面积44.31平方公里,新建和改造管渠158.1公里,新建和改造排水泵站,新增规模42.2立方米/秒,新建和改造雨洪行泄通道18.8公里,有效提升城市排涝综合承载能力。
(七)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注重公园、街头绿地、特色大道、绿化小品、城市绿雕建设,提升园林绿化建设和管理水平,到2020年,新增绿地2000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2%、绿地率37%。十三五期间,我市城市新增绿地面积1441.53万平方米,绿化提升面积210.4万平方米,新建绿道249.59公里,绿地率将达到38.5%,绿化覆盖率43.0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13平方米,较“十二五”期间有了显著提高。
(八)有序推进白马山生态公园、青弋江生态公园、扁担河生态公园、龙窝湖生态公园、两湖生态公园、浴牛塘景观带、欧阳湖生态体育公园、政务文化中心绿轴景观一期、大阳垾湿地公园二期、滨江公园二三期、奥体公园二期、凤鸣湖公园、上新塘公园、天子港湿地公园、龙山公园、范罗山公园、城北公园、江北规划公园等美化亮化项目。浴牛塘公园已基本建成;政务文化中心绿轴景观一期(人民公园)、大阳垾湿地公园二期、滨江公园二三期、奥体公园二期、凤鸣湖公园、龙山公园等6个公园已建成;白马山生态公园、青弋江生态公园、扁担河生态公园、龙窝湖生态公园、两湖生态公园等5个公园均为生态公园,已例入《芜湖市绿地系统规划》(2013-2030)的生态公园建设计划,其中扁担河生态公园市水务局正在进行项目前期工作,龙窝湖生态公园市规划局正在进行项目前期工作;欧阳湖公园、上新塘公园、天子港湿地公园、范罗山公园、城北公园、江北规划公园等6个公园均为区级公园,已例入《芜湖市绿地系统规划》(2013-2030)建设计划。
???(九)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快数字化城管向智慧城管升级,启动芜湖市智慧城管项目建设工作;建成并使用芜湖市餐厨垃圾监管信息系统(一期),对餐厨废弃收运车辆运行轨迹进行实时监控;建设芜湖市城市地下综合管线信息系统,完成管线基础业务数据建库工作;建成智慧建筑垃圾管理平台,强化全市建筑垃圾运输监管;研发市政设施安全监测信息系统,对我市8座桥梁及2座高架桥安装传感器,检测挠度、位移、沉降、温度、索力等数据,污水管网安装了流量液位仪、COD检测站,监测管网内流量、液位和COD浓度。
二、“十四五”期间工作安排
(一)提升功能品质,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1.加快完善市政基础设施。计划从2021年至2023年,全面开展市政基础设施提升三年行动,进一步补齐市政基础设施短板,深入推进城市有机更新,一是实施市政道路改造提升,实施中江大道(卡子口下穿-北京路)交通提升及长江北路改造提升等项目,全面清理、整治城市市政道路路面坑凹不平、碎裂、隆起、积水、破损现象,实施道路刚改柔,打通断头路,形成互通互联路网格局;二是建设芜湖通沟污泥处理工程,保证通沟污泥处理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通沟污泥资源化,减少通沟污泥对于环境影响;三是全面提升城市排涝能力,开展永安桥泵站二期项目新建,陡门巷泵站改建,弋江泵站、裕溪口泵站改造及排涝泵站双回路建设等泵站新建、改建、扩建项目,提升城市排水防涝水平;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质,加快建设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的现代化滨江大城市。
2.提升城市园林绿化水平。充分利用芜湖市山水滨江城市园林特点,进一步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均衡社区公园、街旁绿地,加快公园建设,实施元亩塘等公园建设;提升道路绿化、老旧公园,实施轨道交通一、二号线景观绿化项目、中央公园景观提升、赭山公园景观提升改造等,做到“三百米见绿,五百米见园”,真正满足城市居民休憩娱乐的需要;继续统筹谋划城市绿道建设,将城市绿道融入休闲旅游、体育运动、应急避难等多种功能,因地制宜提升城市绿道品质。结合“大绿化”任务,对新建园林工程,坚持“精建严管”的原则,按“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严格化监管”的理念,通过建设一批园林精品示范工程,提高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水平,打造“山水相间精致繁华”的良好生态环境;开展芜湖市城市“大绿化”建设暨城镇园林绿化品质提升行动,完成省级人民政府下达的绿化任务,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和改造提升工作,为老城区增绿添彩。
3.继续推进生活垃圾分类。一是创新垃圾分类管理方式。统一垃圾分类标准、标识,探索推行定时定点的垃圾分类投放模式和智能垃圾分类等创新做法,积极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创建,实现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城乡一体化覆盖,形成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因地制定的生活垃圾分类制度。二是全面提高垃圾分类收运能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设施纳入各类主体工程配套建设,鼓励新建小区按每300-500户规划配建一个四分类生活垃圾集中投放点,老旧小区按楼栋分布情况,合理设置生活垃圾集中投放点。推进生活垃圾收运系统与再生资源回收系统“两网融合”运作模式,合理布局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站点,引导建设规范站点。按照垃圾“四分类”需求配备专业收运车辆,严格实行不分类不收运制度。三是大力提高垃圾综合处置能力。按照统一规划管理,推进生活垃圾转运站以及其他垃圾、厨余垃圾和有害垃圾等处理项目建设,形成以焚烧为主,综合利用为补充的多元化垃圾综合处置格局。重点推进无为市生活垃圾焚烧项目、大桥开发区餐厨(厨余)废弃物处置特许经营权BOO项目建成投产。
(二)规范管理行为,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1.提升行政执法水平。进一步完善执法程序、规范办案流程,健全行政处罚适用规则和裁量基准制度,严格执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采取文字、音像等方式对城市管理执法全过程进行记录,实现可回溯管理。加强城管执法队伍作风纪律建设,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确保执法公信力。
2.提升违法建设防控能力。积极开展“无违建县(市、区)”创建活动,实行党员干部带头,有效推进违法建设联合惩戒机制建设,建立防违控违长效机制。
3.加强建筑垃圾处置规范管理。严格执行市场准入、考核、退出机制,加大对建筑垃圾运输企业信用考核力度,实施联合执法,规范建筑垃圾处置全过程监管。推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坚持绿色发展,在“零排放、无污染、低能耗、百分百利用”的基础上,实现建筑垃圾利用“减量化、货源化”。坚持环保优先、规划引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行业主管、属地管理的原则,按照规定的经营模式,引进业界领先的垃圾处理高新技术企业,加快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消纳场建设,提升区域整体环境治理水平,构建布局合理、管理规范、技术先进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处置体系,为推动建设“无废城市”奠定基础。
4.提升市容环卫管理水平。依法查处和拆除违法违规设置或存在安全隐患的户外广告设施。大力推进城市道路清扫保洁工作市场化、专业化、标准化。加大道路清扫保洁机械化作业推进力度,规范设置公厕标识标志,落实“一厕一人、洁净无味”要求,推进城镇公厕建设,方便市民如厕。
(三)优化工作举措,强化管理服务能力
1.推进城市管理网格化。建立《芜湖市城市管理网格化管理体系》,因地制宜、机动灵活、科学合理的划分市、县区、街道、社区管理网格单元,明确网格管理对象、管理标准和责任人,真正把前端管理责任落实到岗到人。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部署,发挥数字化城管和大数据等互联网平台作用,建立起“个性化服务、精细化管理、社会化统筹、多元化参与、协调化推进、高效化运转”的芜湖市网格化综合管理体系。
2.推进城市管理标准化。启动事部件普查工作,更新数字城管系统事部件数据。在现有工作标准的基础上,编制《芜湖市城市管理综合指导手册》,修订完善城市道路分级管理、城市容貌管理、市政设施管理、环境卫生管理、园林绿化管理等方面的管理标准,增强标准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为实施精细化管理提供标尺和依据。
3.推进城市管理法治化。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法规体系,推动《芜湖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芜湖市地下管线管理办法》等符合精细化管理要求的法规文件的出台实施,力争做到法规体系完备配套,依法管理城市。健全各项制度规范,坚持依法办事,把城市管理执法工作全面纳入法治化、制度化轨道。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变末端执法为源头治理,继续推行“721”工作法。
4.推进城市管理智慧化。基于现有的芜湖市数字化城管平台,构建适应芜湖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智慧城市管理体系,以打造集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察“五位一体”的智慧城管新模式为指引,整合城市管理资源,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等新兴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领域的创新融合,提升城市管理规范化、智能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平台建设主要包括业务指导系统、指挥协调系统、行业应用系统、公众服务系统、数据汇聚系统和数据交换系统。行业应用系统建设包括市政公用、市容环卫、园林绿化和城市管理执法等业务系统。新建园林绿化管理系统和城市管理执法系统,整合地下管网地理综合信息系统、市政设施安全监测信息系统、餐厨垃圾监管信息系统、公厕导航管理系统、芜湖市建筑垃圾智慧管理平台、渣土管理系统,实现内部数据的全面汇聚和各系统业务的互联互通。建立公众服务平台,完善公众的建议、监督机制。打造智慧城管数据中心,扩大智慧城管区域、类别覆盖面,建设智慧城管标准规范、运行监管保障体系 ,夯实智慧城管智能感知、数据交换共享、大数据分析等平台,拓展市容秩序、市政设施运行监管、大数据决策、公共服务、行政执法等智能化应用系统。加快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升级,构建“城市智慧排水”管理体系,通过对流量、液位、气体、水质等实时监测,实现对管网、井盖、泵站、出水口、渠道、污水处理厂等排水设施实现远程监控管理,努力打造智慧管理模式,为创建国家排水防涝示范城市夯实基础。
五、2020年及“十三五”期间城管工作亮点
(一)园林绿化品质明显提升。新建的多项市级重点工程项目,如十里江湾人民公园、汀棠公园、人民公园、弋江路品质提升工程等都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提升了江城市民的生活幸福感。其中十里江湾人民公园、汀棠公园、人民公园已成为市民休闲游憩的最佳打卡圣地,弋江路品质提升工程彻底改变了弋江路周边常年尘土飞扬的状况,使弋江路周边居民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提升。我市城市新增绿地面积1441.53万平方米,绿化提升面积210.4万平方米,新建绿道249.59公里,绿地率将达到38.5%,绿化覆盖率43.0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13平方米,为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二)市区排水防涝工作成效明显。近年来,我局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城市排涝工作要求,坚持高标准建设、全覆盖养护、精细化管理,不断夯实城市排涝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抓好城市排水防涝补短板工作,市区多年未发生“看海现象”,特别是在2016年、2020年严峻汛情下,也没有出现大面积、长时间积水现象,皆能平稳、安全度汛。
(三)市管市政设施量大幅增加,品质不断提升。“十三五”期间,随着芜湖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市管市政设施量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到2020年末,市管市政设施包括道路650万平方米、大型桥梁15座、城市立交22座、人行天桥13座、桥涵24座、地下人行通道2座、路灯及亮化灯具111312盏、雨水管网480公里、过路涵及盖板沟11.9万立方米、污水管网243公里、雨水排涝泵站25座(装机33797KW)、污水提升泵站20座(装机2999.5KW),市管市政设施量相对“十二五”期间有了大幅的增长。
(四)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试点。通过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推进试点先行先试,积极打造示范片区,全市共有1587家党政机关、公共机构、736个各级各类学校、478个居民小区开展垃圾分类。
(五)实现餐厨垃圾集中收运。构筑舌尖上的安全防线,基本建立餐厨垃圾收运体系,顺利通过国家试点城市验收。现每日收运餐饮单位3452家餐饮单位,日平均收运178吨/日,资源化产生沼气和油脂。
(六)全面推行环卫作业市场化。统筹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发展,实现环卫作业市场化。全市现有环卫工人9204人,市场化公司54家,每年市场化经费投入4.7亿元。
(七)生活垃圾全部焚烧处理。新建2座生活垃圾焚烧厂,生活垃圾实现零填埋,市县镇乡2600吨的日产垃圾全部焚烧处理,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能力全省持续领先。
(八)公厕建设补齐民生短板。我市新建公厕263座、改造公厕238公厕,开放厕所277座厕所建设改,不断改善城市服务功能,推动社会文明进步,让改革红利惠及民生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