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确保税收收入可持续增长的几点思考
一、我国当前税收收入现状
(一)税收计划分配方式不合理。主要表现在:①是“以支定收”、“基数递增”的分配方法不合理。每年国家下达的收入计划任务都以国家和地方政府所需支出为基础,以上年实际完成数为基数,然后确定一定的增长比例,以此作为当年的税收计划任务分配数。②是层层分配下达的方式不合理。目前,税收计划一般层层分配下达至省辖市局、县局,直至基层分局。为了确保收入任务的完成,有的甚至落实到分局内的股室乃至个人。③是地方政府对税收任务层层加码的方式不合理。地府政府每年往往都要根据地方财政支出的需要,在税务系统内部下达的年度收入计划基础上,再追加一块任务指标。
(二)政府行政行为过重,税收执法秩序混乱。主要表现在:①地方政府对税收的干预。税务执法是依法治税在税收工作中的具体实践,它代表国家行使权力、执行公务。但在一些地区,地方越权干预税收的情况严重妨碍了税收执法。特别是当税务机关清理欠税和查处偷漏税案件时,有些政府领导便会出面干预,甚至施加压力。②税务干部业务素质不高。当前随着经济发展,大量企业转为私人所有,偷税与反偷税,避税与反避税的斗争日益激烈,有些企业甚至不惜重金聘请会计师、注册会计师做假帐,进行所谓的“合理避税”。而如今税收干部从总体上看,业务能力、法治意识仍达不到现代经济的要求,加上有些企业对税收检查工作不予配合,给税收执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③税收执法随意性大。有些干部对税收政策、税收规定重视不够,加之工作责任心不强,在税收执法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随意性,有些税务干部甚至滥用职权,越权执法,在社会上产生了不良的影响,严重打击了纳税人的积极性,影响了税收收入的持续增长。
(三)公民纳税意识不强。主要表现在:①各地税法宣传流于形式。目前的税法宣传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仍停留于城市,停留在每年的税法宣传月,而且形式单一,内容单薄,很难与快速的经济发展相适应。②纳税人纳税行为不够积极。我国没有经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阶段,社会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税收意识的发育先天不足。一些企业负责人(尤其是中小企业)文化层次较低,对国家税法理解不够,对纳税存在抵触情绪,个体工商户不向消费者开具发票偷逃税款现象仍比较普遍。③利用管理漏洞进行犯罪的行为仍不容忽视。税务机关税源监控手段不多,极大地束缚了税源管理的手脚。今年我省发现的一系列大要案,就是不法分子利用管理漏洞进行犯罪的表现。
二、 制约税收收入可持续发展的成因分析
(一)税收工作考核不合理,“依法治税”难以实现。税收计划源于计划经济体制,具有指令性和相对固定性特征。不可否认,它作为一种行政责任制的管理方式,在一定时期确实有效的调动了各级税务机关依法组织收入的积极性。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在的收入计划管理已明显与依法治税产生了矛盾。如今,很多情况下各级税务机关为了完成计划任务疲于应付,常常根据收入计划完成情况决定多征或少征,于是人为调节收入进度,以均衡入库的方式组织收入的现象也就不可避免了。但这种税收收入不能真实反映一定时期的经济提供的税收情况,只会导致税收征管秩序发生混乱,对经济发展十分有害,而且从长远来看只能使税收任务计划陷入一种恶性循环的怪圈。
(二)盲目引进投资,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如今各地投资环境不一,为了招商引资各地政府可谓用尽了心思。但各地在引进投资项目的同时,却忽略了地区经济结构的协调性,从而造成地方经济受外来因素波动影响很大。今年上半年我国出现的投资过热现象,部分地区经济甚至已走入了经济发展“以量取胜”的误区,虽然国家进行了经济宏观调控,但局部范围内盲目投资的情况仍然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经济的畸形发展。
(三)税源监控不力,不能体现“应收尽收”。在现在的经济环境中税源所依存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环境时刻在发生变化,税源的流动性和可变性大大增强。而目前的税务登记、发票管理和税务稽查等措施,由于本身不够完善、严密,加上缺乏其他相关的配套设施,很难发挥其监控税源应有的效果,且有些地区过分强调税收稽查职能,忽视了管理职能,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税源失控,极大地影响了税收收入的“应收尽收”。
三、确保税收收入可持续增长的对策与建议
税收的可持续增长必须依靠经济的健康发展。有鉴于此笔者认为税务部门确保税收收入可持续增长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坚持依法治税,形成良好的税收征纳环境。①提高队伍素质,实行依法征税。培养税务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深刻体会依法履行职责的重要性和不规范执法的危害性;同时针对目前税务干部业务水平总体不高的现状,强化业务培训,使广大税务干部在规范执法的基础上,增强执法的效率和质量。②加大税收宣传力度,促进纳税人诚信纳税。税收宣传是税收工作的民生基础,只有让纳税人了解了税收的重要性,才能从源头上保障税收的可持续发展。③加强部门合作,形成良好的协护税环境。建立与地方政府定期汇报的工作制度,取得地方党政的理解
第二篇:关于确保税收收入可持续增长的几点思考
我国经济在经历了20年高速增长后,已进入了稳定发展时期,税收增长速度也呈逐年递减的态势。西方经济学历来认为,税收是有极限的。如今我国正处在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可避免地制约着税收的过快增长。那么我国税收的极限在哪里,如何才能在当前的经济形态下确保税收收入可持续增长呢?笔者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我国当前税收收入现状
(一)税收计划分配方式不合理。主要表现在:①是“以支定收”、“基数递增”的分配方法不合理。每年国家下达的收入计划任务都以国家和地方政府所需支出为基础,以上年实际完成数为基数,然后确定一定的增长比例,以此作为当年的税收计划任务分配数。②是层层分配下达的方式不合理。目前,税收计划一般层层分配下达至省辖市局、县局,直至基层分局。为了确保收入任务的完成,有的甚至落实到分局内的股室乃至个人。③是地方政府对税收任务层层加码的方式不合理。地府政府每年往往都要根据地方财政支出的需要,在税务系统内部下达的年度收入计划基础上,再追加一块任务指标。
(二)政府行政行为过重,税收执法秩序混乱。主要表现在:①地方政府对税收的干预。税务执法是依法治税在税收工作中的具体实践,它代表国家行使权力、执行公务。但在一些地区,地方越权干预税收的情况严重妨碍了税收执法。特别是当税务机关清理欠税和查处偷漏税案件时,有些政府领导便会出面干预,甚至施加压力。②税务干部业务素质不高。当前随着经济发展,大量企业转为私人所有,偷税与反偷税,避税与反避税的斗争日益激烈,有些企业甚至不惜重金聘请会计师、注册会计师做假帐,进行所谓的“合理避税”。而如今税收干部从总体上看,业务能力、法治意识仍达不到现代经济的要求,加上有些企业对税收检查 ……此处隐藏10030个字……迫任务。
2、农户生产经营粗放
我县农业基础设施差,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农户种植结构单一,基本处于传统农业经营。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一是生 1
产规模过于狭小,规模经营还只是极少数;二是生产手段落后,由于自然条件等各方面原因,仍然是以人畜力为主,机械化水平不高;三是科技含量低,农户缺少农作物新品种的应用、种植、病虫害有效防治等技术;四是管理粗放,尤其是缺少精耕细作的田间管理以及经济核算,在很多地方仍旧是“种地在人,收成在天”。
3、农民组织程度低
农户小规模分散生产,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最大障碍。近一两年来,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很快,目前已接近30个,会员总数约5000多人,带动农户10000多户。但普遍存在规模不大、管理制度不健全、稳定性较差等问题,在为农民提供技术、信息、资金、产品加工和销售等服务方面发挥的作用很有限。如何鼓励、引导和支持发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各种新型的社会化服务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既需要国家从法律上保障,更需要我们从政策上给予扶持,从制度上解决根本问题。
4、农民的隐性负担过重
据分析,农民的收入主要支付于农业生产资料、婚丧喜庆费用、医疗费等。由于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居高不下,远远超过了“三减免、三补贴”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实惠,农业生产费用占农民收入相当大的部分。民间婚丧喜庆费用增长,修祠堂盖宫庙,搞迷信活动等费用支出让农民日渐感到吃力。再次就是医疗费用的支出,虽然农村都实行的医保,但是农民一旦生大
病,大头的医疗费用还是要自己支付,尤其是主要劳动力生病后,还使该家庭劳力缺乏,常常很快返贫。
5、农村生产要素大量外流
长期的二元结构,拉大了城乡差距,由于农业比较效益比较低,农民收入水平低,农村生产条件艰苦,同时,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农村土地、资金、人才等基本生产要素仍然不断地流入城市,严重制约了农业发展。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农民,大量跳出农门,离开农村,流向城市和非农产业,留在农村的农民素质呈逆向发展趋势,农村“老人农业”问题突出,难以形成良性循环。这既对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阳光培训工程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使缩小城乡差距面临了很大的挑战。
二、促进农民增收的几点建议
现阶段农民增收困难,是农业和农村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现实反映,也是城乡二元结构长期积累的各种深层次矛盾的集中反映,在当前国家经济社会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重要阶段,解决农民增收问题,通过转移农村劳动力,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固然是一条主要途径。但在新旧体制转轨之际,城市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现阶段根据我县的实际情况促进农民增收很大程度必须在农业内部挖潜力、寻亮点,通过对区域布局和产业发展的理性思考,采取综合性措施,在发展战略、政策措施、工作机制上指导和推进农民增收。
1、发挥优势,优化产业结构。从一定意义上看,县域经济
就是特色经济,有特色才能造就优势,有优势才能拓展市场,有市场才能彰显效益。因此,调整农业结构也必须发挥特色优势。就我们柘荣而言,“八山一水一分田”是县情,山地资源丰富,生态得天独厚是优势,中药材和茶叶是支柱,食用菌、畜禽、淡水养殖、竹木、反季节蔬菜等是潜力,必须围绕这些特色优势进行深层次的农业结构调整。一是正确处理粮食生产与结构调整的关系。坚决消除调整结构就是“多经少粮”的观念,扩大粮食复种指数,大力推广良种良法,稳定粮食生产,在做活粮食转化增值上做文章,着重培植粮食加工企业,伸长产业链条,促进种养业间、粮食加工与非农产业间的结构调整。二是加快山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步伐。中药材和茶叶是柘荣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要推进中药材和茶业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生产进程,在重点发展中药材和茶叶生产的同时,加大发展油茶、竹木、食用菌等优势产业,办好山上“绿色银行”。
2、转变观念,壮大农业龙头企业。近年来,我县注重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培植龙头企业,围绕龙头企业培植“公司+基地+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农户”的一体化经营模式,产业化龙头企业已成为带头农民增收致富的一支重要力量。但全县被省级认定的龙头企业仅一家,被市级认定的龙头企业也只有区区的六家,产业化经营的起点不高,网络农户的能力有限,我们必须从更深层次上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一是推动农业产业基地上规模。坚持“依法、 自愿、有偿、规范”的原则,推进农村土地、山场、水面产权制度改革,加
快经营权流转,形成规模化、集体化生产格局,推进优势产品,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使生产基地成为农业龙头企业的第一车间。二是推动农业龙头企业上等级。要进一步落实扶持龙头企业的各项政策举措,改善龙头企业的发展环境。要围绕主导产业、农业龙头,大力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使之成为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联系的桥梁。采取有效形式,吸引工商、民间等资本投入农业产业化领域,促进龙头企业壮大规模,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型龙头企业,带动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使更多的农户参与到产业化经营中来并得到实惠。
3、多业并举,拓宽增收梁道。针对目前农民收入结构单一状况,从“强二、活三”抓起,激发农村经济活力,靠多业并举增收。“强二”,即增强农村第二产业的发展势头,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对内抓改制规范,抓科学管理,对外抓市场开拓,尽快把企业改制中的体制优势转换为效益优势。同时,要以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为依托,调整乡镇企业发展的方向,积极发展果蔬加工等农副产品加工私营企业,走一、二产业紧密衔接连带发展的路子。“活三”即搞活第三产业和个体私营经济,重点把农村的富余劳动力转移到个体商贸业和运输业,把农民的闲余时间转移到家庭工副业方面。通过推进两个转移,在农村培植出更多的农民老板和打工者,以此提高劳动力资源的利用率,拓宽农民收入渠道。
4、加强服务,逐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农技推广部门必须
跟踪提供技术指导,手把手地教农民干。同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杂志、互联网等传媒手段,为农民解凝释惑,最快捷地推广普及农业实用科技,满足农民对科技的渴求。对农民要采取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要有针对性地抓好市场意识教育和科技知识教育,培养农民的市场头脑和科技头脑,提高农民一切围绕市场转,一切依靠科技干的致富本领。要把说理教育和典型引路结合起来,增强教育效果。
5、转变职能,改进和强化政府对现代农业的有效指导。一是转变指导方式,尽可能地变传统的会议指导、文件指导、行政命令政策引导为示范引导、服务引导和市场分析预测引导,积极探索农民乐于接受、简捷实用、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规律的指导方式。二是转变指导目标。在搞好对常规农业和传统农业指导的同时,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主要目标,抓“关键的少数”,把工作指导重点集中转移到与农民增收密切相关,具有支撑主导作用的工作上来,着重搞好高效农业生产、农产品市场开发、农业科技普及、农田水利建设等工作指导,帮助农民解决好自已不会干和办不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