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是一个美的世界,语文教学就是要通过听、说、读、写等环节,用教材中的美、生活中的美去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用语文教育中的美的因素去教育学生,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感受美以及发现美的能力。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在对比中体会形象美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对于文学作品来说,让学生通过比较反衬,来发现文中人物的美与丑,在不断揣摩、理解中感受到美的形象。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在不同的角度上各自发表对美与丑的不同看法,通过鉴赏、比较,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从而提高了学生对美丑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如《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作者在刻画菲利普夫妇这两个人物形象时就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他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自然地表露人物的内心世界:当菲利普夫妇听说于勒在外赚了大钱的时候,认为于勒是“一个正直,有良心的人”“他真是一个有办法的人”,而当于勒又成为了穷光蛋时,又变成了“决不会有出息的”“这个东西”“流氓”;当菲利普夫妇盼望着发财的于勒快些回来时,于是他们一家在海边散步,菲利普太太是安详地用手挽着丈夫的胳膊,而发现于勒穷困潦倒时,先是惶恐,浑身发抖,之后是马上镇定,指挥着全家安全地避开了于勒。就是这几处看似好笑的言谈举止,在我们的印象中已出现了既可鄙又可怜的人物形象。
诸如此类的人物形象还有许多,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对人物之间的外表与内心、客观与主观、形象与本质进行相互比较,让他们在对比中认识美、体验美和评判美,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在想象中拓展意境美
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学生,他们毕竟受教育知识及生活阅历的局限,对事物的认识是肤浅的,对美的鉴赏力不高。因此,教师除了要鼓励他们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外,还得教给他们掌握想象的方法,在想象中不断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美的意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点,凭借熟悉的有关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根据事物的发展让学生进行推理想象,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合理想象,从而激活他们的思维,使他们在想象中体会文学作品美的意境。
如王维的《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个写景的句子,诗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现了深邃的艺术意境。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能力,我先让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那是怎样的情景”的假设进入原有的意境,这样,学生就可根据教师的点拨,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这首诗的诗情画意:在浩瀚无垠的茫茫荒漠上,一缕青烟冉冉升起,太阳下山了,天边挂着一轮圆盘。即使是不同程度的学生也能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大自然画卷展现在学生眼前,这样,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祖国山河无比壮观,从而产生了强烈的爱国情怀。
三、在朗读中感受作品的语言美
我认为:要体味作品的语言美,应从朗读开始,因为朗读是感知语言的重要方式,是获取文章美感的途径之一。朗诵可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美的感受。如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一文中描绘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五幅图景,写出了春草的柔嫩、春花的烂漫、春风的温暖柔和、春雨的细密、人们的喜悦等特点,而这些特点,又是通过触觉、视觉、听觉、味觉表现出来的,这是一幅幅充满春天气息、充满春的活力的画面。朗读时,对学生在停顿、重音、节奏、语速、语调上加以指导,就会让学生感到耳畔似乎响起一支支充满青春活力的春天交响曲,眼前仿佛看到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指导学生朗读,更能使学生体会到作品的美感。如茅盾的《白杨礼赞》一文中描写了黄土高原的景色,“扑入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绿的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麦浪”,“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不仅能体会到它的色彩美,更会体会到它的“壮美”。
古诗词是讲究韵律的,有平仄、对偶、押韵等,读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音乐美。感受这种语言美的方法之一就是朗读。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朗读,方能使他们体味其语言的优美。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应该注重朗读的作用。
四、在整体感悟中体味作品的思想美
写文章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我们阅读文章就应该准确把握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通过对作品中人物、事件、内容的分析,可以让学生对作品由情入理,把握作者思想观点,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感知形象,产生审美效应,启发学生把审美感受上升到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
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作者写了三件事:1.通过写松骨峰战斗,表现了志愿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2.通过写志愿军战士马玉祥救朝鲜小孩的事迹,表现了志愿军战士的国际主义精神。3.通过写志愿军战士蹲防空洞吃一口炒面就一口雪的感人事迹,表现了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三件事,从三个方面分别表现了志愿军战士对敌人的恨、对人民的爱和心灵的美,热情地赞美了我们最可爱的人——志愿军战士。主题是何等的鲜明和深刻。教师适时的引导学生整体感悟其思想美,就会使学生受到教育,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总之,教师指导学生整体感悟课文,不仅使学生感到红军战士的高大形象,理解红军战士的精神美,受到红军战士长征精神的感染,而且也会陶冶学生的情操,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美包含在文学作品中,教师若能在每个教学环节中调动各种因素,让学生在或喜或悲、或爱或恨、或乐或哀的审美体验中感知作品的语言美、形象美、思想美、艺术美,就会使学生进入审美意境,陶冶情操。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教师引导学生在文质兼美的课文中充分吸取营养,才能不断丰富美育内容,扩大知识视野,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高尚的情操。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我们应加强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它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使自己心灵得到净化,感情得到升华,情操得到陶冶,这样,才能造就成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素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