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关于全市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文化传承基地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时间:2024-02-23 18:19:33
关于全市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文化传承基地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本文共2489字]

【概述】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杈杈”为你整理了这篇关于全市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文化传承基地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按照市人大常委会2021年监督工作计划,9月上旬,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到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川陕苏区将帅碑林、空山战役遗址、两河口镇、川陕苏区苦草坝后勤中心革命旧址、川陕省委党校、刘伯坚烈士纪念馆等地,采取查阅资料、现场查看、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对全市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文化传承基地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于后。

一、基本情况

全市现有革命类博物馆、纪念馆8个,其中:国家三级博物馆4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4个(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川陕苏区将帅碑林纪念馆、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个(刘伯坚纪念馆、巴山游击队纪念馆、平昌县英烈纪念园),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5个。

二、主要成效

(一)阵地建设不断加强。近年来,我市立足实际,科学规划,不断加大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文化传承基地投入,加强软硬件建设,对全市烈士纪念设施进行修缮。其中,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墓祭拜台修缮、园区照明工程、道路提升、核心区绿化提升等7个项目已全面完工,数字信息化及3处红军烈士墓区修缮提升项目、纪念馆陈列布展、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旧址修缮保护项目预计今年9月底全面完成;刘伯坚烈士纪念馆全面完善设施,翻新外墙墙体,检修、更换多媒体设备,提升部分展陈内容;部分博物馆纪念馆进行局部、全面改陈布展。完善各类制度,规范部室设置,明确工作职责,实现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管理。

(二)教育功能充分发挥。针对新形势下爱国主义教育的新特点,打造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2个,面向社会常态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等活动,年接待500余万人(次),成为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在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大巴山干部学院为载体,与四川省委党校、云南省委党校等10个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延安干部培训学院、大别山干部学院等合作办班,搭建协同交流发展平台,开发祭拜革命先烈、重走红军路等研学旅游产品。2020年9月30日,2021年3月30日,四川省委、四川统一战线分别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举行了烈士公祭日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巴中红色文化资源在全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近年来,利用清明节、国庆节等重要时间节点和党史学习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初心使命教育等重要活动在国、省主流媒体分别进行宣传报道,更好促进了巴中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文化传承基地的建设。

(三)保护利用力度持续加大。严格落实红军文物安全管理责任,公示了县级以上红军文物保护单位和革命类博物馆安全管理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确保每处革命文物有人守、有人管。编制了巴中市红军石刻标语群、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红四门城墙等革命遗址遗迹保护规划,明确了重点革命文物保护中长期任务。“十三五”以来,实施了革命文物本体修缮、数字化、三防工程等项目26个,改善了革命旧址、红军石刻标语、馆藏革命文物保存状况。将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与历史文化名城(镇)、特色小镇、传统村落建设相结合,集中建设通江县红军城、长赤镇、空山镇、永安镇、得胜镇等一批红色街区和红色小镇,让文物保护利用成果更多惠及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保护传承投入不足。我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皆为免费开放,日常维护和运转经费主要依靠主管部门、社会资助、自筹等方式解决,资金缺口大,部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存在硬件设施陈旧破损、教育形式单一、展览内容无法及时更新、展品内容多年得不到充实的状况。革命文物面宽、量大、点多、线长,文物保护经费严重不足,特别是省级以下文物保护单位的革命旧址、红军石刻标语等缺少专项修缮经费,未实施过抢救性保护工程,垮塌、腐朽、风化等病害严重,保存情况堪忧,一定程度影响了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开展和红色文化传承。另外,私有产权的革命旧址占总数的50%以上,私自拆除、私改用途情况时有发生,给保护带来极大困难。

(二)文博宣研人才缺乏。全市6个文物主管机构(市文物局、县区文保中心)总人数50人,每个单位平均不足10人,直接从事保护的仅1-2人。专业技术人员奇缺,专科及以下学历占近60%,且人才流失现象十分严重。业务骨干人员年龄80%在50岁以上,缺乏活力,熟知当年红军历史的人员年龄普遍较大,队伍青黄不接,制约了红色文化的深入研究。

(三)开发利用层次不高。各县(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文化传承基地缺乏“线”“面”的整体规划和开发,点位目前还处于“自守家门”“各自为阵”的格局。现有纪念馆、博物馆、陈列馆基本展陈方式传统,缺乏现代技术应用、场景还原、生动革命故事、身临其境的互动项目。专门的学术研究机构缺乏、对川陕苏区的历史地位、精神价值等系统性研究不够,缺少一批在国家层面具有重大影响的优秀研究成果。大量代表红色文化的文物躺在库房内“睡大觉”,背后的故事未能得到系统、充分挖掘,未形成特色鲜明、亮点突出的红色文化资源传承体系。

四、工作建议

(一)加大资金投入。坚持政府主导,以政府投入推动基地建设,要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加大各级财政扶持力度,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引导动员社会资金参与爱国主义基地建设,统筹利用各类资金,保障建设工作顺利推进。探索创立红色资源保护基金,建立红色文化旅游产业融资平台,鼓励企业和个人出资、捐资进行红色文化资源保护。通过置换、收购等方式将革命旧址收归国有,统一保护管理利用,或出台相关政策加强私有产权革命旧址的保护管理,明确产权人、使用人、管理人权利义务。

(二)加强队伍建设。市人民政府要统筹协调,适度增加各文博单位编制数量,通过实施“巴山优才计划”,加大相关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适当增设辅助性岗位,解决部分单位因编制少、人员不足而制约业务工作不能正常开展的现状。建立多种模式并进、系统性培养体系,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加强一线业务人员培训培养,提高文博系统干部职工文物保护管理能力、宣传讲演能力、文博价值研发能力等。

(三)创新开发利用。运用历史线、人物线、道路线等,将市内的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文化传承基地串成线,与达州、仪陇、汉中、旺苍等地连成片,跨区域开发教育基地精品线路,突出完整性、故事性、体验性和教育性,让红色资源“活”起来。实施红色场馆展陈优化提升工程,通过3D影像、VR等技术进行立体化展示,开发实景体验、情景模拟、党性分析等特色教学模式,实现红色文化资源向干部教育培训资源的有效转化。建立红色文化研究机构,组建“红色文化专家库”,出台红色文化研究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和发挥相关专家、学者和研究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深挖川陕革命文化的精神特质和时代价值,以及巴中红色文化资源中蕴藏的优良传统、革命故事。

《关于全市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文化传承基地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本文共2489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